記得第一次上台表演是幼稚園大班時小提琴的團體演出,那時候被媽媽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一樣,只差沒拿仙女棒。但是該有的皇冠跟蓬蓬裙,一樣也沒少。 那時候一群小孩站在台上,覺得新鮮有趣。

長大一點後,星期天教會有詩班和樂團的配搭,我也時常參與練習。其實媽媽當初帶我去上鋼琴和小提琴課,只是很單純地希望我可以在教會裡把音樂融入敬拜中。有親戚結婚時,我演奏一首「甜蜜的家庭」。沒想到就這樣我踏上了音樂這條不歸路。

今晚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段故事。

記得幾年前我在準備碩士畢業考,同時報考德國各城市的職業樂團,希望順利拿到簽證,繼續留在德國,想說打拚出一番成績,好跟爸媽交代。所以每天除了吃飯睡覺,就是練琴、練琴、還是練琴......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種種壓力下,令我的頸椎因為過度使用出了問題。照MRI核磁共振之後,發現是頸椎C5椎間盤突出。醫生問我要開刀,還是考慮轉行?你們猜呢?最後我兩樣都沒選,決定先休息,調養身心。在休養時,時常流著眼淚做復健,晚上因為痠痛睡不著。人算不如天算,我規劃好的演出跟考試,只好一一取消。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。

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醫生,試過許多不同的治療。狀況最差的時候,每次只能拉琴10分鐘,鬧鐘響了就強迫自己休息。我常在禱告中問上帝:「為什麼這樣的事會臨到我身上?」我發現,我把自我價值建立在拉琴這件事上,好像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。神卻把這個寶貝暫時拿走,讓我知道就算今天沒辦法拉琴,祂一樣愛我,一樣供應我每日所需用的。我在病痛中體會自己的脆弱和渺小,重新學著將生命的主權交給神,倚靠祂做我手上的事。感謝神,也感謝醫生,我的傷雖然無法完全復原,需要定期回診,但狀況已在掌控之中。

取得碩士學位後我往返德國跟台灣兩地報考樂團,後來獲得教育部留學獎學金,同時也申請德國博士班。有一天我從德國打電話回台灣,請媽媽幫我寄資料報考台北市立交響樂團,我媽看著我從Email傳來的報名表格,本來聯絡電話是寫我德國的手機號碼,她隨口問了一句:「要不要把聯絡電話改成媽媽的手機?」 果不其然,在報名截止的前一天,我媽接到樂團人事主任的電話,需要補交留學期間外交部的出入境紀錄才符合報考資格。她馬上幫我跑了趟外交部,申請到文件後快遞到樂團,趕上最後期限。沒想到因為這一個改電話的小動作,讓我幸運地甄試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。

聖經箴言第16章第9節:「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,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。」 要記得有位愛我們的神,祂知道我們的難過與痛苦,給我們夠用的力量與信心,陪伴我們渡過每個難關。回顧走來的路程才明白神有祂最美好的計畫,雖然出乎意料,卻也是最好的安排。

我深知道今天可以繼續拉琴,有機會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,都是因為上帝的恩典。感謝身邊愛我的親友不斷為關心我,為我禱告,我才有辦法持續向前走。


(續上期)

音樂始於節奏(Rhythm)。節奏從哪來?人體內就有節奏---心跳與呼吸的頻率。節奏的震動產生了音高(Pitch)。古代的節奏就已經十分複雜,甚至能表達語言。電影《修女傳》(The Nun’s Story,奧黛麗赫本主演,1959年上映)中的女主角被派到非洲剛果服務,她搭乘的船靠近河岸村落時聽到陣陣鼓聲,原以為是當地居民表演擊鼓歡迎她的到來,後來才知那不僅是音樂,而是當地人使用的對話方式。

音樂也始於歌唱,先有聲音的哼唱,然後才有樂器的發展。聲音的表達方式分為兩種:一種是「思維基因」(logogenic)--- 聲音從文字產生,另一種是「情感基因」(pathogenic)--- 聲音從情感產生。兩者融合則產生了「旋律基因」(melogenic)。

歌唱不僅是音樂的開始,也是崇拜的核心。崇拜的音樂曲式因此透過會眾彼此合作與字句有了密切關係。猶太音樂學家Abraham Idelsohn 把曲式分為三種,這些是音樂問句與答句基本型態的變化:

1.應答式---主唱者唱一句,會眾重複一句;主唱者唱第二句,會眾仍唱第一句;主唱者唱第三句,會眾還是唱第一句。如此一來會眾從頭到尾唱的都是一樣的副歌。

2.教誨式---主唱者唱第一句,會眾重複第一句;主唱者唱第二句,會眾重複第二句,依此類推。不論主唱者唱什麼,會眾就重複什麼。其地方性的教導多於崇拜性。

3.輪唱---主唱者或一群人唱第一句,會眾唱第二句;主唱者或一群人唱第三句,會眾唱第四句,直到唱完。沒有重複的句子,也沒有副歌。對崇拜而言,此型態比教誨式更適合,但要求也更高,會眾必須完整背誦內容(以現代來說,需要把歌譜印出來發給會眾)。著名的施瑪(Shema, 希伯來文的意思是「聽」,猶太人每天禱告唸誦三段聖經經文,統稱為 Shema)就此成形。能用輪唱的方式進行,代表有唱詩班或固定的一群會眾。

施瑪的三段內容分別是---

申命記6:4-9

以色列啊,你要聽!耶和華─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。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愛耶和華─你的上帝。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,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。無論你坐在家裡,行在路上,躺下,起來,都要談論。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,戴在額上為經文;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,並你的城門上。

申命記11:13-21

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的誡命,愛耶和華─你們的上帝,盡心盡性事奉他,他(原文是我)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,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、新酒,和油,也必使你吃得飽足,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。你們要謹慎,免得心中受迷惑,就偏離正路,去事奉敬拜別神。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,就使天閉塞不下雨,地也不出產,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。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,留在意中,繫在手上為記號,戴在額上為經文;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,無論坐在家裡,行在路上,躺下,起來,都要談論;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,並城門上,使你們和你們子孫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、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得以增多,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樣多。

民數記15:37-41

耶和華曉諭摩西說:「你吩咐以色列人,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,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。你們佩帶這繸子,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,不隨從自己的心意、眼目行邪淫,像你們素常一樣;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,成為聖潔,歸與你們的上帝。「我是耶和華─你們的上帝,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,要作你們的上帝。我是耶和華─你們的上帝。」

以上三段內容都是記念上帝為以色列行了大事。

這種型態的音樂類似民謠,不只對剛接觸的人,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容易吟唱,並且以口相傳,給即興很大的自由空間;沒有這種模式結構,就沒有自由。此方式防止了與過去一刀兩斷,口述傳統需要不斷持續,因為它倚賴彼此合作的群體記憶。失去持續性,記憶便會消失。

但隨著音樂的發展越來越千變萬化,以口相傳的方式無法記憶複雜的音樂,到了西元九世紀終於發展出記譜法。唯有把音符寫下來,才有可能產生根本的創新。

(取自 Te Deum— The Church and Music, Paul Westerrmeyer 著)


經常有人提及:「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。」 的確,往往我們欣賞雕塑、繪畫等藝術時,這些藝術作品呈現是在凝固的時空當中,使人一目了然,所以欣賞美術作品,會先看到整體,然後,才慢慢品味其中的細節。而音樂則不同,它需要在時間當中展開、流動,所以我們欣賞音樂時,會先從細節、局部開始,直到全曲奏完,才會留下整體的印象。

而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,彷彿先抽離了其中的靈魂,剩下沒有生命的音樂符號。但能夠使這些作品重新獲得生命,把樂譜變成有血肉、感動人心的音樂,就是音樂演奏者。若是沒有音樂演奏者,作曲家的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形式存在,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音樂。

而音樂演奏者在詮釋作曲家的作品時,除了要對譜上的所有記號都詳加了解,更是要對演奏樂器的技巧熟練、對作曲家的背景、當下寫作的心路歷程、情感表達….等等都徹底研究之後才能完美呈現音樂,這些對演奏者來說,都需要經過不斷的「時間淬鍊」才能成就,而淬鍊通常是專心、寂寞且漫長的過程,但是在「時間的淬鍊」之後所呈現造就出來的「時間的藝術」絕對會感動人心。

聖經希伯來書6:1提及:

「所以,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,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。」

對於每一位音樂學習者來說,也正是如此,在不斷的「時間淬鍊」中努力操練,竭力將音樂呈現到完全的地步,而我們的生命不也是如此?在不斷流動的時間當中,我們也藉由「生命的淬鍊」瞥見到上帝永恆的生命!

求主指教我們……



日前看了一部電影,內容敘述17世紀時耶穌會的神父至日本宣教時遭受迫害的情形。當神職人員信仰遭遇挑戰,不但危及個人生命,甚至連帶相關人士都因此受害,被迫當眾褻瀆神時,會做出什麼決定?是為了堅持信仰慷慨赴義?還是為了愛惜跟隨者的生命而選擇棄教?被刑求殉道“光榮的”見主面?還是背負著眾人嘲笑的叛教罪名與自我定罪苟且渡過一生?有時,選擇了結好像比較容易;有時,當下所謂的放棄,並不是真的害怕死亡,或許是另一種愛的表現。然而,逼迫者也只能表面形式上使人放棄信仰,但在心裡的篤信,是奪不走的,

看完電影,內心糾結著,想到的是:當遇見試探時怎麼在信仰上堅持?怎麼在職場上績效與關懷並進?而合唱團的團員,是否真的知道守住自己職份的重要性?難道,因為是“合唱”,所以可以不用這麼認真?還是,面對已經與 神約定的服事,無論大小,都應該全力以赴?我想,答案很明顯,但是否真能做到?

感謝主,在音契,合唱團團員大都能全力配合,而且默默付出的團員大有人在。無論是在家的自主練習、演出或排練時的裝、拆台、推票時的努力宣傳、大家平日的關懷打氣、彼此照顧,點點滴滴都訴說著在基督裡的愛是何等的大。堅持、紀律、努力,才能使我們更堅定;不斷的學習才能使我們更新變化並超越自我。在音樂服事的漫漫長路上,歌頌上帝的美好,唱出我們內心的感動,與主同行。


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三節,耶穌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若不回轉,變成小孩子的樣式,斷不得進天國。」

常常想不透耶穌為什麼說這句話。乖小孩當然令人疼愛,但是,調皮不配合的孩子也是大有人在呀!在兒童合唱團裡也是如此。團裡有個小男孩,極其聰明活潑,練習時常常提供老師一些「好點子」,團練完往往第一個來蓋集點卡,然而,有時心血來潮便和其他的孩子玩得一發不可收拾,即便使個嚴厲的眼色,也難以約束那顆自由奔放的心。某次團練後,他興奮地拿著收集許久的、珍貴的集點卡,一口氣換了許多樣禮物,老師好奇地問他為什麼換了這麼多禮物?-「這是要給我妹妹的!」

一句簡單的話,裡頭所包含的似乎是許多「大人」隨著時間、社會化而逐漸消磨殆盡的。回想我們的成長過程,不外乎日日學習生活技能、夜夜累積升學知識,而當中不乏有些令人受傷、受挫的經驗,換取了我們內心原有的本質—單純、良善以及愛。

看著男孩為手足付出的小小愛心,可能微不足道、甚至容易被遺忘,但或許在上帝的眼中,這才是真正能被看重而記念的吧!



捐贈戶名: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郵局劃撥帳號:19577978
銀行帳號:140-50-199345
(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)
出版者/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音契合唱管絃樂團
發行人/殷長佑   總 編/音契行政中心
美編/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/音契行政中心

...............【
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】...............